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專家組指定的統一標準,如出現口渴、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等典型的糖尿病癥狀,并同時發現空腹靜脈血糖超過126mg/dl(7.0mmol/l)或任意時間的靜脈血糖超過200mg/dl(11.1mmol/l)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而最新的數字顯示:我國大城市有將近兩成的人口有“準糖尿病”隱患。其中,北京市健康教育所對全市15萬人進行的抽樣檢查顯示,有15%~20%的市民被查出“準糖尿病”,即可直接導致糖尿病的“糖耐量受損”,而這兩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35歲到45歲的壯年人。
小編解析--什么是“準糖尿病”:血糖不正常,但是還沒有達到糖尿病的程度;也就是說,餐后兩小時血糖高于7.8摩爾/升,膽還不能診為糖尿病。
“準糖尿病”患者因未出現明顯癥狀,所以雖已身處險境卻渾然不知,更談不上及時就診了。
準糖尿病患者的肌體,正悄無聲息地進行著一場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血糖異常(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受損)到確診患上糖尿病,好比一座冰山愜意地沐浴陽光的過程——在被醫生確診為糖尿病之前,你也許享受過一段足吃、足喝、足睡的“大撒把”式美妙時光,但卻不知道漸漸透支的健康大廈會在某天突然崩潰——當陽光溫暖地照射積累到一定程度,那座看似堅強的冰山就會忽然坍塌……
因此,內分泌醫學專家向30歲以上的正常人提出以下忠告:
在寒冷的冬季,只要發現食欲驟增,胃口大開,小便增多,不愿活動,開始發胖,就應上醫院檢查血糖,也許你已經是“準糖尿病患者”了。
推薦閱讀:糖尿病專題進入疾病大全中醫藥膳食療
這五類人要警惕“準糖尿病”(IGT)
1.體重超重或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者)
2.合并高血壓、血脂代謝紊亂的病人
3.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4.分娩過巨大嬰兒的母親
5.有過妊娠期血糖偏高或曾診斷為妊娠糖尿病者
準糖尿病人(糖尿病前期)的確認指標:
糖耐量受損:
7.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值<11.1mmol/L
空腹血糖受損:
6.1mmol/L<空腹血糖值<7.0mmol/L
對于“準糖尿病”患者來講,應該如何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呢?306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許樟榮教授說,要想預防糖尿病,就是幾個字:少吃、多動,勤檢查。
少吃--經研究證實,在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一個人如果能夠每天少吃半兩飯就可能使糖尿病的危險性降低30%左右;
多動--如果每天堅持活動半小時以上(如快步行走),跟不活動的人相比,從“準糖尿病”患者轉化為糖尿病患者的危險性就會降低50—60%。通過避免肥胖增加運動量,就可以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
勤檢查--通過及時的檢查尤其是發現處于糖尿病的前期階段,比如糖耐量受損,更好的檢測血糖水平和病情變化,必要時還可以服用一定的藥物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