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糖尿病降糖藥物有這么多種,哪些是針對空腹血糖,哪些是針對餐后血糖呢?肖正華主任根據不同種類藥物的特點,詳細介紹了不同藥物的使用特點。

他表示,目前針對空腹血糖效果比較好的主要是雙胍類的藥物,如二甲雙胍,而國內外的臨床研究及應用經驗均證實,以二甲雙胍為基礎藥物的聯合用藥方案,對肝臟的保護,以及提高肥胖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減肥效果等等都有非常好的積極作用。“但并不是說只有二甲雙胍這一個藥是針對空腹的。”
那么,磺脲類促胰島素分泌藥是否都是針對餐后血糖的呢?專家則否定了這一看法。
“促胰島素分泌藥物也有長效和短效的區別,長效的促胰島素分泌藥物,比如格列齊特緩釋劑型(達美康),或者格列吡嗪的緩釋劑型(瑞易寧)就是對空腹血糖效果比較好,對于餐后就比較差;而短效的促胰島素分泌藥物,如格列喹酮(糖適平),就對餐后血糖效果比較好。”肖正華主任說。
此外,格列奈類促胰島素分泌藥,也稱“非磺脲類促胰島素分泌藥”,主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這類藥物主要通過刺激胰島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時間短的特點,主要針對餐后血糖,此類藥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
糖苷酶抑制劑主要是針對餐后血糖的控制,因為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多糖、蔗糖、雙糖或者麥芽糖的轉化過程,比如阿卡波糖,也就是“拜唐平”,主要是針對多糖的代謝,諸如淀粉這類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阿卡波糖可以抑制這個過程,從而降低餐后血糖;如果是伏格列波糖,主要是針對雙糖的代謝,諸如如蔗糖、乳糖、麥芽糖等,減慢他們的代謝速度,抑制吸收,穩定血糖水平。
對于患者比較關心的新藥——DPP-1抑制劑和GLP-1類似物,肖正華主任指出這兩類藥物主要是具有智能調節血糖的作用,在血糖升高的時候才起效,因此也可以視為是主要針對餐后血糖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