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北京瑞京糖尿病醫院院長陸菊明教授主持,陸菊明教授對蒞臨的領導、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豐臺區衛生健康委員會領導左華書記出席開幕式并講話,肯定了糖尿病共同照護模式對改善糖尿病管理的作用,鼓勵來自不同醫療結構、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對此進行更廣泛的交流探討。在之后的學術交流環節,海峽兩岸的共40位嘉賓分享了臨床實踐經驗,交流了共同照護成果。
改善疾病管理,醫療守護健康
在糖尿病共同照護中,醫療的品質直接影響共同照護的質量與效果,醫學技術的進步能直接提供問題解決方案。在此醫療相關專題中,嘉賓們分享了糖尿病藥物治療、妊娠糖尿病管理、糖尿病足病管理、肌少癥的篩查與治療等方面的新進展。
來自中國醫科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李光偉教授做了《老年用藥安全》的專題報告,強調安全用藥的細節要點,并指出用藥如用兵,用對了是幫助,用錯了是添亂。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北京瑞京糖尿病醫院院長陸菊明教授介紹了《2型糖尿病藥物治療的新思維》,指出新型藥物陸續展現優勢,不僅有良好降糖效果,還能減輕體重,不引起低血糖,帶來心血管和腎臟獲益,時間會告訴我們,糖尿病治療是否已經掀開新篇章,一線治療藥物或許會增加新成員。
北京積水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北京瑞京糖尿病醫院醫療院長鄧麗麗教授介紹了《肌少癥與2型糖尿病》,指出2型糖尿病是需要篩查肌少癥的慢性疾病之一,與健康老人相比,糖尿病老人下肢肌肉量與肌力相對減少30%,圍繞肌量、肌力、肌肉功能的篩查能夠早期發現患者的營養問題與疾病問題,盡早開始干預,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現任蘭州瑞京糖尿病醫院院長劉彥君教授做《妊娠期糖尿病規范管理與共同照護》的報告,指出盡早診斷、盡快控制達標,可改善妊娠期糖尿病結局,涵蓋飲食、運動、監測及胰島素治療的規范化管理,以及多學科合作共同照護能改善照護質量。
國際血管聯盟中國糖尿病足分會常委、原黑龍江省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愛林教授介紹了《糖尿病足的早期治療和長期共同照護》,指出糖尿病足的管理也強調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注重基礎疾病管理,使用動脈置管治療及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防治糖尿病足,減少了糖尿病足的截肢率、死亡率,提高了糖尿病足病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瑞京糖尿病集團醫療總監、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袁群教授介紹了《糖尿病足的防治新進展》,指出糖尿病患者需關注下肢血管病變、神經病變,注意足底壓力異常,在綜合治療基礎上,膽大心細解決患者的足病問題。
探討照護模式,提升照護品質
自1953年糖尿病共同照護觀念提出到現在近七十年,從共同照護模式到慢性病管理模式,從一體化整合照護到慢性病創新照護,從擴展式及智能化慢性病照護,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以人為本的整合照護,從醫療之家到醫療鄰居,哪一個更優?是仍然停留在口頭,還是已經落地實踐?在此模式討論專題中,幾位嘉賓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經驗。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教授分享了《北京方莊社區糖尿病管理經驗》,指出傳統醫療模式單方面介入,不關注患者的擔憂與顧慮,管理結果會與期望相反,血糖會不降反升;用新模式新理念在社區管理糖尿病,可以與患者充分溝通,消除擔憂,全面關注風險因素,監測靶器官損害,醫患共同決策,必然提升管理質量;方莊社區用實踐證明全科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是有利于糖尿病長期管理的成功模式,能進行更恰當的診療決策,具有更好的患者依從性、更強的疾病管理能力,達到良好的醫療成本控制。
臺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臺灣李氏聯合診所創始人李洮俊教授介紹了《糖尿病以病患為中心的全人照護:過去、現在與未來》,介紹了糖尿病照護模式的變遷,在國際上越來越受關注的醫療鄰居、醫療之家、小區照護與居家照護,分享了共享決策的理念,及臺灣李氏聯合診所的經驗。指出以患者為中心的全人慢性病整合照護模式,是高價值的醫療照護,能提升照護質量,降低醫療費用。
瑞京糖尿病醫院創始人卓國金董事長分享了醫院的發展歷程,及對共同照護模式的探索。從一個醫院到幾個醫院及臺灣的兩個診所,從探討模式到穩定成熟的共同照護實踐,從紙上談兵到引進共同照護信息系統,從引進一批專家到發起一個醫生集團,作為民營醫療機構,這些年一直一片赤誠地聚焦在提升團隊共同照護能力。我本非公醫療,但相信優質醫療和良好照護,能夠贏得糖尿病患者的需要,也相信無論政策怎么變,規規矩矩持續精進的醫療機構總能生存下去。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肖建中教授曾領導瑞京糖尿病連鎖醫院的共同照護數據分析,從管理成效入手剖析了《糖尿病共同照護瑞京模式》當前的成果與面臨的挑戰,指出共同照護模式是適合在基層推廣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照護成效。
醫患共同決策,改變來自動機
從前患者只需聽從并配合醫師的治療,如今開始爭議醫療決定到底該誰做主,高達一半的患者認為醫生應該按照他們的意愿開處方、治療或進行??妻D診。醫患將如何相處?醫療將走向何方?在此專題中,幾位嘉賓分享了基于醫學、心理、人文與哲學的思考。
曾任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現任《編輯學報》副主編的游蘇寧教授做了《醫患共同決策》的演講,指出醫療決策已經從爭取權力走向共享權力的時代,醫患共同決策就是醫生運用醫學專業知識,與患者充分討論治療選擇、獲益與損傷等各種可能,考慮患者的價值觀、傾向性及處境,由醫生與患者共同參與做出的、最適合患者個體的健康決策。好的醫療決定無關乎道德上的兩難,而在于醫患的良好溝通,要想完成共同決策,醫患雙方都必須有所改變。
臺灣糖尿病協會理事、臺灣社團法人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新陳代謝科馬文雅醫師分享了《糖尿病人的行為改變策略》,指出患者并非本性難移,只是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改變,如果我們看到的是人而不只是病,學習正確地提問,就能改善溝通,通過影響而不是勉強幫助患者持續改變。
臺灣李氏聯合診所駐北京瑞京糖尿病醫院營養師胡雅荃分享了《胰島素治療花式吃法》,指出沒有一種理理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肪的熱量量來源比例,能適合所有的人,胰島素治療的患者需要胰島素劑量與碳水化合物相互抵消的教育,簡單的飲食計劃,也會有效,簡單的定量工具和餐具,以及換算的基本概念,就能幫助患者實現飲食多樣化。營養師可以通過為患者提供正確的食物選擇信息,幫助患者保持進食的樂趣。
聚焦臨床縱深,關注臨床成效
本次論壇還邀請嘉賓分享了科學研究及論文撰寫的技巧??蒲胁⒎侵皇菙底钟螒?,科學研究能夠幫助我們回答臨床問題,評估工作成效,以及照護品質。但怎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展現成果,形式和語言都影響著我們與同行和公眾的高效溝通。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健康教育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教育與管理學組副組長樓青青教授指出科研是為了解決問題,問題可以來自臨床,也可以來自文獻和指南,縱深研究,可以打破學術壁壘,連接護理及有重大意義的終點事件。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骨科醫學各大國際期刊編輯及審稿者戴大為教授分享了《一出手就搞定的關鍵匯報技巧》,指導與會醫護人員,如何清晰明了重點突出地撰寫研究成果。
在同期召開的分論壇上,還有14位專家學者參與了學術交流與分享。
劉銅華教授報告了《中醫藥干預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研究與應用》,肖永華教授介紹了《國醫大師呂仁和教授治療糖尿病學術經驗分享》,倪青教授介紹了《糖尿病中醫治療與康復方法》,陶曉華教授報告了《大黃黃連瀉心湯與痞證》,李海霞教授報告了《扶陽理論與糖尿病康復》,胡曉峰教授介紹了《中醫膏方與糖尿病》,劉兆坤營養師介紹了《如何達成有效的糖尿病營養支持及建議》。
與君相約蓉城,再敘共同照護
以患者為中心的共同照護,讓醫學彰顯了人性的人文關懷與尊重,但始終堅持循證醫學為基礎的科學精神,同時追求對生命質量的超越,在治療的同時,注重照護和守護。學習和踐行共同照護,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醫學,思考糖尿病管理的方向與可能。
本次共同照護論壇上,醫咖云集,除專題演講嘉賓之外,還有數位知名內分泌專家擔綱主持,包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胡肇衡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洪旭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鐘歷勇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內分泌科科主任謝培鳳教授、北京航天總醫院內分泌科前主任季宇教授等。也邀請到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安凌王醫生、北京豐臺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布秀君教授、北京市豐臺區鐵營醫院大內科主任周健教授、北京市豐臺區蒲黃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劉宏教授、臺灣財團法人真善美福利基金會護理師呂喬心及濰坊市陽光融和醫院內分泌科護士長劉云霞參會交流。
下一次的共同照護論壇將在成都召開,臺灣李氏聯合診所創始人李洮俊教授主持了閉幕式,并與參會嘉賓代表相約蓉城,再敘共同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