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糖尿病治療藥物的不斷涌現,種類越來越多的同時,價錢也越來越高,是不是只要是新藥、貴藥,就是好藥?那么,好醫生又是什么標準?是醫療水平高的醫生是好醫生,還是科研搞得好,成果多多的醫生是好醫生?還是在普通患者眼里,花最少的錢把病治好的醫生才算得上是好醫生?
記者在一次會議上聽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郭曉蕙和中國醫師協會秘書長陸君分別談到什么是好藥,什么是好醫生時,感慨多多。
只要用得好,即使是豬胰島素,一樣不會低血糖
當有記者提到由于胰島素類似物更少低血糖,所以未來是不是更優越時,郭主任認為,“糖尿病的治療,并不一定非得用類似物,因為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使用類似物的效果要優于非類似物。雖然使用胰島素類似物,低血糖的發生可能是減少的,但實際上如果做好血糖的控制和管理,治療循序漸進,不斷地調整,不斷地監測血糖,那么,即使是最普通的胰島素,甚至是最便宜的豬胰島素,也完全可以控制低血糖。前陣媒體報道過一個美國自行車運動員,1型糖尿病患者,記者問他:‘你怎么能在不放棄運動的情況下,還能將血糖控制得這么好,還不發生低血糖?’他簡單地說就是測血糖。在運動前一個小時內他會測三次血糖,一天注射7次胰島素,會測10幾次血糖。所以,并不是說一定要用最高級的藥物,就能解決糖尿病和低血糖的問題了。關鍵還是監測血糖,不斷調整治療方案?!?
花最少錢甚至不花錢把病看好,才是最高明的醫生
由藥物談到醫生,郭主任說:“其實醫生不應該僅僅只是治好病就行了,還應該成為一個會花錢的人。如果一個醫生,雖然幫病人把病治好了,可是卻給患者、患者家庭、社會帶來特別大的負擔,你就不是一個好醫生。最好的治療可能并不需要花這么多錢。不該用的藥不用,不該選擇的治療不選,花最少錢,甚至不花錢就能把病看好,這樣的醫生才是最高明的醫生,也是一個真正的好醫生。我們有時候非常欣慰地說,我幫助一個患者發現了他的問題,可以不用藥解決,通過一段時間的自己調整,結果很成功,如果用藥的話,反而可能治過了,那我還得用藥給他調回來,這樣花費就很多。所以,醫生還應該在關注治療效果的同時也關注醫療帶來的問題與副作用,讓費用和效果達到最好的比例?!?
一線藥物不是最貴的藥物,醫生要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中國醫師協會秘書長陸君同樣談到,“我們的醫生不能被經濟效益所驅動,醫生一定要站在自己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同時要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手段,如果病人的病情確實需要貴的方案,是挽救生命所必需的,可以選擇,但如果病人實際病情并不需要,即使病人再有錢也要進行勸告,這應該是醫生的一種本能。從1990年開始,是我率先推動我們國家基本藥物,為什么要推動基本藥物,就是因為覺得應該要有一線藥物,一線藥物不是最貴的藥物,是最合理、最安全、最有效、最經濟的藥物。而且這個一線藥物還不是哪一個專家說了算的藥物,應該是來自于臨床實踐的多種大樣本的循證醫學的結論,才能提出來的?,F階段一線藥物和一線治療方案是這么制定的,它還需要不斷地完善,甚至每兩年可以修訂一次。另外,一線不僅僅是藥物,還是一線治療方案,要告訴老百姓為什么要相信這個方案,不要聽憑社會上那些無本資源的研究在哪兒胡說八道誤導患者?!?